数字鸿沟的新样态考察——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我国居民移动互联网使用沟研究

被引:32
作者
耿晓梦 [1 ]
喻国明 [2 ,3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3] 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数字鸿沟; 信息不平等; 多层线性模型; 资本提升; 地区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
D O 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20.11.006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随着信息成为一种权力来源,数字鸿沟问题日益成为信息社会的焦点。在接入沟逐渐缩小的当下,信息贫富分化更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使用差异,使用沟成为新的关键问题。为更好理解我国居民移动互联网使用沟的表征与成因,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2019全国居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引入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地区因素和个体社会结构性因素对移动互联网使用类型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信息获取型和娱乐互动型行为频率越高,但地区因素对信息获取型行为影响力小于娱乐互动型行为;高学历群体信息获取型和娱乐互动型行为频率较高,高收入群体娱乐互动型行为频率较高,但收入群体间的娱乐互动频率差异在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逐渐被弥合。不论是信息还是娱乐,经济发达地区居民以及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都更充分,这表明互联网多元化的使用正代替使用类型差异成为数字不平等的重要景象。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信息“新穷人”与媒介产业结构的公共危机——基于阿玛蒂亚·森“权利理论”视角的分析 [J].
曲慧 ;
喻国明 .
东岳论丛, 2019, 40 (08) :150-157
[2]   全球数字鸿沟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0-2010世界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J].
韦路 ;
谢点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09) :36-54+126
[3]   地区差异还是社会结构性差异?——我国居民数字鸿沟现象的多层次模型分析 [J].
郝大海 ;
王磊 .
学术论坛, 2014, 37 (12) :88-95
[4]   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总体特征及群体差异(下) [J].
张志安 ;
沈菲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 36 (04) :35-40
[5]   跨越参与鸿沟:数字不平等下的在线政治参与 [J].
陈福平 .
公共行政评论, 2013, 6 (04) :82-107+179
[6]   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 [J].
闫慧 ;
孙立立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 (05) :82-94
[7]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J].
韦路 ;
张明新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 (04) :43-53+95
[8]   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评 [J].
陈艳红 .
情报杂志, 2005, (02) :87-89
[9]   数字鸿沟的批判性再检讨 [J].
金文朝 ;
金锺吉 ;
张海东 .
学习与探索, 2005, (01) :32-38
[10]   公民参与、信息贫困与互联网络 [J].
皮帕·诺里斯 ;
莫非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 (06) :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