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被引:102
|
作者
:
郑长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郑长德
刘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刘帅
机构
:
[1]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11年
/ 21卷
/ 05期
关键词
:
碳排放;
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经济学;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X196 [环境经济学];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正自相关性,碳排放量最高的省份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而次之的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中部的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西南地区;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集群效应,如环渤海地区就表现出高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而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却表现出低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高碳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低碳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约为0.8左右,说明在未来的短时间内很难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经济发展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卫东
姜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
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
姜巍
谢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公司
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
谢辉
[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
(02)
: 296
-
299
[2]
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王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王琛
[J].
管理观察,
2009,
(09)
: 149
-
150
[3]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胡初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胡初枝
黄贤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黄贤金
钟太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钟太洋
谭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谭丹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 38
-
42
[4]
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J]. 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02)
[5]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6]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王中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中英
王礼茂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礼茂
[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05)
: 88
-
91
[7]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
张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雷
[J].
地理研究,
2006,
(01)
: 1
-
9
[8]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张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雷
[J].
地理学报,
2003,
(04)
: 629
-
637
[9]
经济发展,碳排放和经济演化
徐玉高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徐玉高
郭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郭元
吴宗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吴宗鑫
[J].
环境科学进展,
1999,
(02)
: 3
-
5
[10]
A Shapley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out residuals
Albrecht, J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State Univ Ghent, Fac Econ, B-9000 Ghent, Belgium
Albrecht, J
Francois, D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State Univ Ghent, Fac Econ, B-9000 Ghent, Belgium
Francois, D
Schoors, K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State Univ Ghent, Fac Econ, B-9000 Ghent, Belgium
Schoors, K
[J].
ENERGY POLICY,
2002,
30
(09)
: 727
-
736
←
1
→
共 10 条
[1]
经济发展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卫东
姜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
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
姜巍
谢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公司
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
谢辉
[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
(02)
: 296
-
299
[2]
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王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王琛
[J].
管理观察,
2009,
(09)
: 149
-
150
[3]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胡初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胡初枝
黄贤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黄贤金
钟太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钟太洋
谭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谭丹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 38
-
42
[4]
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J]. 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02)
[5]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6]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王中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中英
王礼茂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礼茂
[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05)
: 88
-
91
[7]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
张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雷
[J].
地理研究,
2006,
(01)
: 1
-
9
[8]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张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雷
[J].
地理学报,
2003,
(04)
: 629
-
637
[9]
经济发展,碳排放和经济演化
徐玉高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徐玉高
郭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郭元
吴宗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吴宗鑫
[J].
环境科学进展,
1999,
(02)
: 3
-
5
[10]
A Shapley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out residuals
Albrecht, J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State Univ Ghent, Fac Econ, B-9000 Ghent, Belgium
Albrecht, J
Francois, D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State Univ Ghent, Fac Econ, B-9000 Ghent, Belgium
Francois, D
Schoors, K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State Univ Ghent, Fac Econ, B-9000 Ghent, Belgium
Schoors, K
[J].
ENERGY POLICY,
2002,
30
(09)
: 727
-
73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