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草粮轮作方式对退化苜蓿草地水分恢复的影响

被引:12
|
作者
刘沛松 [1 ,2 ]
贾志宽 [1 ]
李军 [1 ]
王俊鹏 [1 ]
韩清芳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平顶山学院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旱区; 轮作; 土壤水分;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41.9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3-2005年在黄土高原宁南旱区10年生退化苜蓿草地上进行了连续3a不同作物组合方式的轮作试验,轮作作物为春小麦、马铃薯和谷子,为研究比较不同轮作方式对退化苜蓿土壤水分的恢复状况和作物产量效益,优化出较为合理的草粮轮作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轮作地0~60cm土层土壤易受降水和地面蒸发影响,60~120cm土层土壤水分主要被轮作作物利用,而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相对较为稳定,受降水和地面蒸发影响很小,并随轮作年限的增加,基本上表现出不断恢复趋势。通过草粮轮作可以增加苜蓿地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且显著高于撂荒地和对照苜蓿地,同时可获得一定作物产量。相对于其他轮作方式而言,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PPW)轮作处理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对土壤水分具有较好的恢复作用,其作物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分别为5214.5kg/hm2和9.38kg/(hm2·mm-1),与轮作前苜蓿地相比,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净恢复量为24.73mm。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 [1] 陇东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及水分生态效应(英文)
    胡守林
    贾志宽
    万素梅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8) : 48 - 53
  • [2] 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苜蓿-粮食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
    孙剑
    李军
    王美艳
    王学春
    方新宇
    任晶晶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6) : 33 - 39
  • [3] 宁南旱区紫花苜蓿土壤干层水分特征及时空动态
    刘沛松
    贾志宽
    李军
    王俊鹏
    李永平
    刘世新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4) : 663 - 673
  • [4] 宁南山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干层水分动态及草粮轮作恢复效应
    刘沛松
    贾志宽
    李军
    任小龙
    李永平
    刘世新
    [J]. 生态学报, 2008, (01) : 183 - 191
  • [5]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水分恢复与作物产量响应
    王晓凌
    陈明灿
    李凤民
    李友军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03) : 1 - 4
  • [6] 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
    王俊
    刘文兆
    李凤民
    [J]. 土壤学报, 2007, (01) : 179 - 183
  • [7]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黄高宝
    郭清毅
    张仁陟
    逄蕾
    Kwong Yin CHAN
    于爱忠
    [J]. 生态学报, 2006, (04) : 1176 - 1185
  • [8] 黄土区深层土壤干燥化与土壤水分循环特征
    陈洪松
    邵明安
    王克林
    [J]. 生态学报, 2005, (10) : 2491 - 2498
  • [9] 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长与土壤水分变化
    程积民
    万惠娥
    王静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3) : 435 - 438
  • [10] 草田轮作对粮食作物的增产效应
    鲁鸿佩
    孙爱华
    [J]. 草业科学, 2003, (04) : 10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