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

被引:161
作者
金太军 [1 ,2 ]
姚虎 [1 ]
机构
[1]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 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江苏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全球化; 民族国家; 系统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32 [国家与民族、国家与人民];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1 ;
摘要
在"流动的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全球化的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在这一双重时空坐标中,对国家认同的考察不能醉心于国家认同的变迁与再建构的宏观研究层面,停留在公民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等领域中具体形态的微观研究层面,而要加强沟通宏观与微观的中观层次学术考察。在梳理国家认同的概念基础上,"怎样获得国家认同"的问题自然被置换为"国家认同何以可能"的问题。消解个人层面的本体性焦虑,使其回归本体性安全及实现国家层面的国家向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彰显国家认同的功能性力量。无论是基于理论逻辑阐述还是事实经验考察,国家认同都不能独立地发挥稳定且持久的作用,而是需要经济激励系统、政治价值系统与制度组织系统三方面的基础性结构支撑,这三个领域的功能匹配是国家认同得以可能的有效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 / 23+206 +206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法哲学原理.[M].(德) 黑格尔 (Hegel;G.W.) ; 著.商务印书馆.2009,
[2]  
认同的力量.[M].(美) 卡斯特 (Castells;M.) ;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我们是谁.[M].(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著;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
[4]  
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M].(德)弗兰茨-克萨韦尔·考夫曼(Franz-XaverKaufmann)著;王学东译;.商务印书馆.2004,
[5]  
我们能否共同生存?.[M].(法)阿兰·图海纳(AlainTouraine)著;狄玉明;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3,
[6]  
认同的力量.[M].()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著;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民族主义.[M].(英)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  
失控的世界.[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s)著;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9]  
网络社会的崛起.[M].()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  
消费社会学.[M].王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