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现象的心理机制与语言机制

被引:14
|
作者
刘大为
机构
[1] 复旦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主过程; 随激过程; 并行处理; 双向激活机制; 可及性;
D O I
10.16027/j.cnki.cn31-2043/h.2012.05.001
中图分类号
H15 [写作、修辞];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建立一个可对谐音修辞进行全面描写和深入解释的分析框架,本文考察了修辞现象的心理机制和语言机制。对前者,我们建立了主过程和随激过程的概念,谐音现象就发生在这两种过程的关系之中。然后通过引入分时处理、并行处理两个概念,指出是并行处理导致了谐音构式的形成。对后者,则在发展同音、近音关系为音联关系的基础上,把谐音现象中的主过程、随激过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描述为一个语音的双向激活机制,谐音构式的两个基本要素主项、随激项的产生过程和基本性质都在这一机制的运作中得到了阐释。为了分析在音联关系为双向激活机制提供的随激项的所有可能性中哪一些最易被激活,本文又引入了可及性的概念,同时指出可及性在语音的随激机制中所受到的限制。本文对谐音现象的心理机制和语言机制的考察,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全面认识谐音构式的语义性质和形式特征寻找学理上的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论命名性辞格
    徐默凡
    [J]. 当代修辞学, 2011, (01) : 44 - 52
  • [2]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刘大为
    [J]. 当代修辞学, 2010, (04) : 14 - 23
  • [3]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
    刘大为
    [J]. 当代修辞学, 2010, (03) : 7 - 17
  • [4] 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美]雷钠特·N.凯恩(RenateNummelaCaine), 2004
  • [5] 认知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英) 艾森克, 2003
  • [6] 创造心理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郭有遹著, 2002
  • [7] 论创造力[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美)戴维·玻姆(DavidBohm)著, 2001
  • [8] 基础与应用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德)雨果·闵斯特伯格(HugoMunsterberg)著, 1998
  • [9] 认知科学导论[M]. 人民出版社 , 章士嵘著, 1992
  • [10] 张氏心理学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张春兴编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