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与“实践性”——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物我关系

被引:15
作者
叶妮
王宏波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乌托邦; 实践性; 人工智能; 物我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2 [辩证唯物主义];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人工智能,这一后工业时代典型的技术指征引发了困惑。一方面,从马恩的实践主体特质和乌托邦式的实践模式,辩证看待人化自然中实践工具发展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意义。另一方面,回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史,从认知策略、弱AI理论、物的异化理论,得出"人-物"关系的统一性。以及,分析后工业时代人的人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不会引发人的主体性崩塌。最后,对人主体属性以及自然语言的共同分析上,得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结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2]   关于文艺本体论和本体论的若干问题 [J].
黄枬森 .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 (04) :4-10
[3]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后人类中心主义 [J].
刘仲蓓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0, (04) :56-57
[4]   从“人机大战”到人机共生 [J].
童天湘 .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 (09) :1-8
[6]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and: Silicon Second Nature: Culturing Artificial Life in a Digital World (review).[J].Andrew. Pickering.Technology and Culture.2000, 2
[7]  
具身心智.[M].(智) 瓦雷拉; (加) 汤普森; (美) 罗施;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8]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德) 恩格斯; 著.人民出版社.2005,
[9]  
演讲与论文集.[M].(德) 海德格尔 (Heidegger;M.) ;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0]  
作为未来的过去.[M].(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德)米夏埃尔·哈勒(MichaelHaller)著;章国锋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