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被引:11
作者
张雄辉
范爱军
机构
[1]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索洛余值法; C-D生产函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1 ; 020105 ;
摘要
利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估计中国广义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测算出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实证的方法,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并且主要是依靠资本、劳动的投入增长实现的。技术进步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表现出了反向作用。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应该更加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改良、加大研发投入以及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88+103 +10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J].
张军 ;
施少华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2) :17-24
[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 [J].
郑玉歆 .
经济研究, 1999, (05) :57-62
[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增长的规律——由东亚增长模式的争论谈起 [J].
郑玉歆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8, (10) :28-34
[4]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M].王小鲁;樊纲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著;朱文晖;王玉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  
中国经济增长分析.[M].舒元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美]索洛(Solow;R·M·)等 著;史清琪等 选译.商务印书馆.1991,
[8]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M].史清琪等 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9]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
SOLOW, RM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03) :3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