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私密信息的再厘清——从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关系切入

被引:37
作者
许可 [1 ,2 ]
孙铭溪 [3 ]
机构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
[3]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管办
关键词
隐私; 个人信息; 敏感信息; 私密信息; 隐私合理期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随着数字社会的来临,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交叠不可避免。2021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二元化架构,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合理界分二者的内涵、范围并施以相适应的保护方式,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法律规定的重合领域,"个人私密信息"是化解该问题的关键。通过"不愿为他人知晓"(主观要件)和"信息的私密性"(客观要件)的解释论建构,既坚持逻辑融贯又保持弹性、既包含核心外延又兼具场景内容的"个人私密信息"概念,不但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的个人敏感信息和一般个人信息相区隔,而且积极回应了产业发展、社会交往和公共利益的多种诉求,必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奠定实践之基。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个人信息主体权利的性质和行使规范——《民法典》第1037条的解释论展开 [J].
高富平 ;
李群涛 .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0, 35 (06) :40-51
[2]   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J].
程啸 .
财经法学, 2020, (04) :32-53
[3]   论我国民法典中的个人信息合理使用制度 [J].
程啸 .
中外法学, 2020, 32 (04) :1001-1017
[5]   论个人信息人格利益的隐私本质 [J].
房绍坤 ;
曹相见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 25 (04) :99-120
[6]   个人信息对价化及其基本制度构建 [J].
郑观 .
中外法学, 2019, 31 (02) :477-498
[7]   比较法视野下隐私保护机制的分歧与效果:以中德比较为例 [J].
朱晓峰 .
兰州学刊, 2016, (10) :137-144
[8]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9]   一般人格权:观念转型与制度重构 [J].
许可 ;
梅夏英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 20 (04) :9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