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被引:573
|
作者
张小曳 [1 ]
孙俊英 [1 ]
王亚强 [1 ]
李卫军 [2 ]
张蔷 [3 ]
王炜罡 [4 ]
权建农 [3 ]
曹国良 [5 ]
王继志 [1 ]
杨元琴 [1 ]
张养梅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不详
[4] 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
[5]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6]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8] 不详
关键词
霾; 雾; PM2.5; 气溶胶化学组成; 污染来源; 控制对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维持机制、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指出我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显著.二次气溶胶(通常占我国小于10μm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一半以上)形成与变化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导致我国霾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我国霾最为严重的华北区域,新粒子形成和老化阶段均有有机气溶胶的贡献,与有机物混合后的气溶胶潮解点提前,吸湿增长因子变小.干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会使在高相对湿度下观测的PM2.5质量浓度"虚高";有约70%的气溶胶粒子与其他类型气溶胶内混合,高浓度矿物气溶胶与污染气体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使更多二次气溶胶形成,也使我国雾-霾问题更为复杂.还发现受气溶胶影响的低云较高云中云滴数多但有效半径小,高浓度气溶胶影响的云雾形成机制明显不同于低污染状况,在低过饱和条件下大量大于150nm粒子活化为云雾凝结核,且化学组成对活化有明显影响.由于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和美洲的城市与城郊区域,且具有上述变化特点并与云雾的相互作用复杂,导致我国当今的雾和霾都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人为气溶胶粒子不仅对霾有贡献,还作用于云雾的形成.雾-霾形成后会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大气层节稳定度增加,有利于气溶胶不断积聚、凝结和增长,在达到过饱和状况下还产生更多云雾滴,形成"恶性循环"的持续性雾-霾.异常的静稳天气和居高的气溶胶浓度共同造成了2013年1月6~16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对治理雾-霾污染的长期与艰巨性要有充分的科学判断,建议政府对能源结构调整作出抉择,且要不遗余力地对近期可以削减的污染源加大控制力度.污染控制需要区域共同参与,应有国家政策和机制的强力驱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178 / 118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Enhancements of Major Aerosol Components Due to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Implications for Visibility and Haze[J]. 安俊岭,李颖,陈勇,李健,屈玉,汤宇佳.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3(01)
  • [2] 北京PM1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控制对策思考
    张小曳
    张养梅
    曹国良
    [J]. 应用气象学报, 2012, 23 (03) : 257 - 264
  • [3] 中国区域主要颗粒物及污染气体的排放源清单
    曹国良
    张小曳
    龚山陵
    安兴琴
    王亚强
    [J]. 科学通报, 2011, 56 (03) : 261 - 268
  • [4] 大气复合污染及灰霾形成中非均相化学过程的作用
    朱彤
    尚静
    赵德峰
    [J]. 中国科学:化学, 2010, 40 (12) : 1731 - 1740
  • [5] 华北地区云凝结核特性研究[D]. 王婷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 [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 气象出版社 , 中央气象局 编定, 1979
  • [7] Hygroscopicity of internally mixed aerosol particles containing benzoic acid and inorganic salts[J] . Yajun Shi,Maofa Ge,Weigang Wang.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12
  • [8] A Parameterized Method for Air-Quality Diagnosis and Its Applications[J] . J. Z. Wang,S. L. Gong,X. Y. Zhang,Y. Q. Yang,Q. Hou,C. H. Zhou,Y. Q. Wang,Zhanqing Li.<journal-title>Advances in Meteorology . 2012
  • [9] Impact of aerosol composition on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activity[J] . Zhang Q.,Meng J.,Quan J.,Gao Y.,Zhao D.,Chen P.,He H..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2 (268)
  • [10] Atmospheric aerosol compositions in China: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chemical signature, regional haz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s with global aerosols[J] . Zhang X. Y.,Wang Y. Q.,Niu T.,Zhang X. C.,Gong S. L.,Zhang Y. M.,Sun J. Y..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2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