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与民法典关系的四个理论问题

被引:8
作者
童之伟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建设研究中心
关键词
宪法; 民法典; 基本民事主体; 自然人; 公民;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20.05.006
中图分类号
D911 [国家法、宪法];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030105 ;
摘要
从宪法角度和法律三元分类角度看,民法典将基本民事主体表述为"公民"比表述为"自然人"更合适。各国宪法差异决定中国民法典表述基本民事主体不能复制德国民法典的规定。就性质而言,民事主体内部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权利,应避免使用"权力"之类术语来定义其内部组织或描述其功能。在数字化时代,民法典应着力保障在数字化背景下备受威胁的个人隐私权,促进民事主体实质性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但不宜承担公法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8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亮点及完善 [J].
王利明 .
中国法律评论, 2019, (01) :96-108
[2]   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理由 [J].
王利明 .
法学评论, 2017, 35 (06) :1-11
[3]   人权与人格权的关系--从人格权的独立成编出发 [J].
石佳友 .
法学评论, 2017, 35 (06) :98-108
[4]   论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及其对民法的影响 [J].
王锴 .
中国法学, 2017, (03) :102-121
[5]   对民法典编纂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J].
梁慧星 .
河南社会科学, 2017, 25 (04) :2-10
[6]   我国民法总则制定中的四个问题 [J].
徐国栋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 (02) :57-71
[7]   走过历史:“公民”与“自然人”的博弈与启示 [J].
王春梅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5, 18 (04) :133-140
[9]   民法上的人·自然人·公民 [J].
孔祥俊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5, (03) :50-58
[10]  
世界各国宪法[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孙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