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在文化空间里的听觉:历史性和社会性

被引:46
作者
王敦 [1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中文系
[2]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听觉; 私人; 麦克卢汉; 社会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04 [比较文化学];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视觉在"读图时代"的今天至关重要,但现代听觉媒介同样不可或缺。如果在"景观社会"、"拟像"里面只看到"视觉文化"而忽略听觉手段、技术和效果的文化意义,对当代人"诗意栖居"问题的考察就只能是片面的。人们通过眼睛和耳朵来感知和适应文化空间环境并被纳入由社会关系所塑造的空间关系,这就是列斐伏尔所说"社会空间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生产"在感官上的意义。麦克卢汉基于媒介研究所提出的"听觉空间",可以被看作是从听觉方面对列斐伏尔观点的注解。现代听觉媒体技术和模式同视觉媒体一样,既是社会的造物,又被当作文化工具,用来塑造人的个体身份和群体关系,参与广义的文化和社会空间的再生产。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声音记录下的社会变迁——20世纪初叶至1937年的上海唱片业 [J].
葛涛 .
史林, 2004, (06) :53-60
[2]  
"The City of Din": Decibels; Noise; and Neighbors in the Netherlands; 1910-1980.[J].Karin Bijsterveld.Osiris.2003,
[3]  
做文化研究.[M].(英)保罗·杜盖伊(PaulduGay)等著;霍炜译;.商务印书馆.2003,
[4]  
理解媒介.[M].(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5]  
麦克卢汉精粹.[M].(加)埃里克·麦克卢汉(EricMcluhan);(加)弗兰克·秦格龙(FrankZingrone)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美学.[M].(德) 黑格尔 (Hegel;G.W.F.) ; 著.商务印书馆.1979,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
[8]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