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

被引:4
作者
吴文恒 [1 ]
牛叔文 [2 ]
机构
[1]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消费水平; 资源环境; 影响; 单位人; 中国省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6.1 [人民消费水平、结构];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120405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从消费视角开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关系,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可分为四类地区,多数处于单位人水平。北京和上海人口消费水平最高,人均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相当于甘肃为单位人的2倍;浙江和广东人均影响强度介于1.5~2.0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次影响区;江苏、重庆、福建和天津人均影响强度介于1.0~1.5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第三层次影响区;其余23个省区人均影响强度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较大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总量大致分为四类地区,差异明显。广东人口众多且消费水平高,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占全国的10.627%;河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口消费水平均高于1个单位人,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为5.74%;内蒙古、吉林、甘肃等17个省区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占2.676%;天津、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及西藏,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小,平均仅为0.616%。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较大的省区多位于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省区仍是资源环境消费或终端压力的弱影响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 [J].
方创琳 ;
刘海燕 .
地理学报, 2007, (08) :849-860
[2]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07, (04) :339-350
[3]   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张志强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6) :69-78
[4]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和实际收入地区差距的比较研究 [J].
余芳东 .
统计研究, 2006, (04) :3-7
[5]   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邱国玉 .
地理学报, 2005, (02) :198-208
[6]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环境影响趋势分析 [J].
耿莉萍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01) :41-46
[7]   陕甘宁边区生态购买设计与操作途径 [J].
延军平 ;
严艳 .
地理学报, 2002, (03) :343-353
[8]   试论消费压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学研究新概念与方法的尝试 [J].
彭希哲 ;
钱焱 .
中国人口科学, 2001, (05) :1-9
[9]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J].
徐中民 ;
张志强 ;
程国栋 .
地理学报, 2000, (05) :607-616
[10]  
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M].邬沧萍;侯东民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