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视野下的死亡赔偿

被引:14
作者
巩固
机构
[1]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死亡赔偿; 损害填补; 多元平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同命不同价"源于目前占据学界主流的继承丧失说及相应制度安排;在对其批评基础上提出的生命损失说,虽有反思性,但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它们本质上都是损害填补思维的产物,把死亡视为个体利益的损失加以填补。从社会角度看,生命权被侵犯还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死亡赔偿实际上要综合发挥救济、弘扬、惩罚、预防等多种功能,结合社会现实,考虑社会效果,继承丧失说及其倡导的个殊化赔偿模式殊不可取,死亡赔偿应向相对定额发展。侵权责任法的理论基础仍是继承丧失说,该法第17条并未真正解决"同命不同价",应通过对死亡赔偿金的扩大解释予以弥补。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5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私法惩罚论 以侵权法的惩罚与遏制功能为中心 [J].
阳庚德 .
中外法学, 2009, 21 (06) :835-850
[2]   侵权责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09, (04) :176-190
[3]   人身侵权损害与死亡赔偿的制度理性 [J].
黄金桥 .
北方法学 , 2009, (04) :11-18
[5]   《侵权责任法草案》应当重点研究的20个问题 [J].
杨立新 .
河北法学, 2009, 27 (02) :2-16
[6]   论侵权死亡的精神损害赔偿 [J].
张新宝 ;
郭明龙 .
法学杂志, 2009, 30 (01) :21-26
[7]   侵权责任法制定中的若干问题 [J].
王利明 .
当代法学, 2008, (05) :3-13
[8]   侵权死亡赔偿研究 [J].
张新宝 .
法学研究, 2008, 30 (04) :36-53
[9]   论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之确定——对“同命不同价”的解读 [J].
佟强 .
清华法学, 2008, (01) :126-136
[10]   论死者生前扶养的人的范围 [J].
王成 .
法学家, 2007, (05) :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