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活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和象征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

被引:22
作者
侍非 [1 ]
毛梦如 [2 ]
唐文跃 [3 ]
蒋志杰 [2 ]
高才驰 [4 ]
机构
[1] 宿迁学院五系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3]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4]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关键词
仪式活动; 集体记忆; 象征空间; 校庆典礼;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5.01.010
中图分类号
K901.6 [];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国内极少。鉴于其研究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访谈等多种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了自上而下的仪式活动,即校庆建构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地方认同的过程及其机制,为校园特别是新校园或扩建校园的纪念物建设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3+97 +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自我叙事式解读回族宗教活动空间的意义 [J].
白凯 .
地理学报, 2012, 67 (12) :1698-1715
[2]   民间祠神视角下的地方认同形成和结构——以宁波广德湖区为例 [J].
郑衡泌 .
地理研究, 2012, 31 (12) :2209-2219
[3]   “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 [J].
叶超 ;
柴彦威 ;
张小林 .
经济地理, 2011, 31 (03) :409-413
[4]   空间象征性意义的研究进展与启示 [J].
朱竑 ;
钱俊希 ;
封丹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6) :643-648
[5]   解读大学校庆的价值:组织文化和仪式的视角 [J].
卢新伟 ;
蔡国春 .
煤炭高等教育, 2009, 27 (05) :15-18
[6]  
庆典与集体记忆的生成[D]. 张少杰.华东师范大学. 2012
[7]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著, 2006
[8]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 同济大学出版社 , 高宣扬著, 2004
[9]  
南京大学百年史[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王德滋主编, 2002
[10]  
南京大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 洪银兴主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