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23
|
作者
颉鹏 [1 ,2 ]
蔺海明 [1 ]
黄高宝 [1 ]
王龙强 [1 ]
柴强 [1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 甘肃省政府研究室
关键词
甘肃河西绿洲;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源/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研究了1949-2005年甘肃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吸收、碳排放以及净碳汇,结果表明,1)1949-2005年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呈阶段性增长趋势,碳吸收总量从1949年的24.39万t增加到2005年的298.37万t,净增加273.98万t,增长了12.23倍。2)1949-2005年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呈急剧增加的态势,从1949年的0.25万t增加到2005年的75.70万t,净增加75.45万t,增长了302.8倍。其中肥料施用导致的间接碳排放所占比例最大,且增速最快;而农业机械带来的碳排放最低,保持较低水平,基本上呈持平状态。3)1949-2005年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与碳吸收大致相同,也呈阶段性增长趋势,说明碳吸收明显大于碳排放,进而表明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但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碳吸收,这种形势不容乐观。
引用
收藏
页码:224 / 22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
    王俊明
    张兴昌
    [J]. 草业学报, 2009, 18 (01) : 1 - 8
  • [2] 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生态位特征及其施肥改良研究
    王鹤龄
    牛俊义
    郑华平
    陈子萱
    [J]. 草业学报, 2008, 17 (06) : 18 - 24
  • [3]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郭彦军
    韩建国
    [J]. 草地学报, 2008, (04) : 386 - 391
  • [4] 寻找失去的陆地碳汇
    方精云
    郭兆迪
    [J]. 自然杂志, 2007, (01) : 1 - 6
  • [5]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
    韩冰
    王效科
    欧阳志云
    [J]. 农村生态环境, 2005, (04) : 6 - 11
  • [6]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李玉强
    赵哈林
    陈银萍
    [J]. 生态学杂志, 2005, (01) : 37 - 42
  • [7]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赵荣钦
    黄爱民
    秦明周
    杨浩
    [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 60 - 65
  • [8]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J].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09) : 65 - 71+77
  • [9]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J]. 地理科学, 2003, (01) : 101 - 106
  • [10] 全球碳循环中的失汇及其形成原因
    王效科
    白艳莹
    欧阳志云
    苗鸿
    [J]. 生态学报, 2002, (01) : 94 -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