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

被引:12
作者
蔡曙山 [1 ,2 ,3 ]
机构
[1]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2]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3]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关键词
科学发现; 心理逻辑; 溯因; 类比; 归纳; 演绎; 认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301 [科学学];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摘要
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包括皮尔士称为―扩展前提的推理‖的溯因方法和归纳方法,以及皮尔士未曾提及但在当今认知科学中备受青睐的类比和隐喻方法,这3类方法被用来寻找和提出假说;而皮尔士的另一类―解释前提的推理‖即演绎推理则用来验证假说.本文指出,在人类认知活动中,所有逻辑过程同时也是心理过程,因此,所有逻辑都是心理逻辑.作者追溯自苏格拉底以来在西方哲学、逻辑学和数学证明中使用的溯因推理,指出每一个定理的证明都是一个溯因推理过程.本文还以近代科学发现的一些著名例子,如大陆漂移和板块结构理论、大爆炸宇宙论的建立和培根机器的定理证明,来说明溯因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特别地,以著名的沃森实验为例,详细分析演绎推理和溯因推理的心理逻辑性质,建立认知逻辑(cognitive logic)的学科体系,将溯因推理安放在认知逻辑和心理逻辑的合理框架之内.最后,建立包括溯因、类比、归纳3个并行通道和演绎的1个串行通道的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本模型是基于认知科学理解的综合模型,较之已有的任何同类模型都更为先进,对经典的科学发现也有更强的解释力.根据此模型,作者对与科学发现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引用
收藏
页码:3530 / 354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The age of synthesis:From cognitive science to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and hereafter[J]. CAI ShuShan1,2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84, China;2 Center for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84,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06)
[2]   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J].
蔡曙山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2) :25-38+204
[3]   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约翰·塞尔教授的对话 [J].
蔡曙山 .
学术界, 2007, (03) :7-17+317
[4]   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 [J].
蔡曙山 .
科学中国人, 2003, (12) :36-39
[5]   一个与卢卡西维兹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系统 [J].
蔡曙山 .
哲学研究, 1988, (04) :33-41
[6]  
几何原本[M].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古希腊)欧几里得原著, 2005
[7]  
数学哲学[M]. 商务印书馆 , (美)保罗·贝纳塞拉夫, 2003
[8]  
柏拉图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古希腊)柏拉图著, 2002
[9]  
An integrativ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ory of social reasoning and moral judgment[J] . Aron K.Barbey,JordanGrafman.WIREs Cogn Sci . 2010 (1)
[10]  
Analogy just looks like high level perception: why a domain-general approach to analogical mapping is right[J] . KENNETH D. FORBUS,DEDRE GENTNER,ARTHUR B. MARKMAN,RONALD W. FERGUS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Theoret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19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