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与北京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被引:103
作者
陈义珍 [1 ]
赵丹 [2 ]
柴发合 [1 ]
梁桂雄 [3 ]
薛志钢 [1 ]
王贝贝 [2 ]
梁永健 [3 ]
陈瑜 [3 ]
张萌 [1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3]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能见度; 颗粒物; 相对湿度; 相关性; 广州市; 北京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为了研究相对湿度(RH)和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于2008年12月11日~2009年8月27日和2008年7月14~2008年9月17日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对能见度、RH、PM2.5和PM10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RH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在RH≤70%和80%0.05mg/m3时,随着PM2.5降低,能见度变化不明显;当PM2.5<0.05mg/m3时,随着PM2.5降低,能见度迅速改善.因此,在颗粒物治理的起始阶段,PM2.5下降对能见度的改善效果不很明显;但当PM2.5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能见度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967 / 9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分析 [J].
王琨 ;
王文帅 ;
李宏伟 ;
袁春欢 ;
刘洋 ;
黄丽坤 .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9, 26 (02) :220-223
[2]   香港大气能见度与污染物长期变化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J].
林盛群 ;
林莽 ;
万军明 ;
陈尊裕 ;
桑雪芳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04) :351-356
[3]   天津武清能见度特征分析 [J].
张凯 ;
柴发合 ;
陈义珍 ;
王淑兰 ;
胡炳清 ;
于杰 ;
郑勇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 (06) :800-806
[4]   2008年1月广州大气污染特征及能见度观测研究 [J].
张剑鸣 ;
陶俊 ;
张仁健 ;
许振成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6) :161-165
[5]   颗粒物质量浓度对大气能见度水平影响分析 [J].
韩毓 ;
白志鹏 ;
孙韧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8, (04) :60-61+65
[6]   气溶胶细粒子与能见度的相关性 [J].
李学彬 ;
宫纯文 ;
徐青山 ;
魏合理 .
光学精密工程, 2008, (07) :1177-1180
[7]   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 [J].
黄健 ;
吴兑 ;
黄敏辉 ;
李菲 ;
毕雪岩 ;
谭浩波 ;
邓雪娇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8, (01) :61-70
[8]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沈家芬 ;
冯建军 ;
谢利 ;
林燕 ;
莫测辉 .
生态环境, 2007, (04) :1199-1204
[9]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1-6
[10]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初探 [J].
王京丽 ;
刘旭林 .
气象学报, 2006, (02) :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