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被引:28
作者
赵磊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机器; 自然力; 劳动价值论;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05.04.006
中图分类号
F014.2 [劳动、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本文认为:(1)机器的作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是“创造价值”的条件,而是“减少价值”并使“价值消亡”的条件。(2)价值是对人力“有偿”耗费的评价,寓于机器之中并用以替代人力的自然力是“无偿”的,因而机器提供的贡献并不创造价值。当自然力的贡献还未能达到让全体社会成员免费共享的程度时,决定自然力无偿贡献归谁占有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资料所有权。(3)不仅价值是历史范畴,而且“直接形式的劳动”也是历史范畴。(4)如果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价值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并非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科学的理论,而是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论自然力价值及价值论整合——兼与胡钧、魏焕信、卫兴华、周骏等教授商榷 [J].
刘有源 ;
田辉玉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 (02) :13-19
[2]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 [J].
左大培 .
经济学动态, 2003, (02) :31-35
[3]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J].
李铁映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1) :25-40+20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46卷·下 ). 人民出版社 .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