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探究

被引:16
作者
何志鹏 [1 ,2 ]
孙璐 [3 ]
机构
[1] 国家“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2] 吉林大学法学院
[3]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际法; 话语权;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4.04.002
中图分类号
D8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为国际法走向后殖民时代做出的重要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带有深刻冷战背景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应当在国际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其历史积极作用。当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中国国际法立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国发展的语境下,中国要进一步增强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就应当强调持续稳定与推陈出新之间的平衡,推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是总结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的历史财产应当明确的态度。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论中国国际法心态的构成因素 [J].
何志鹏 .
法学评论, 2014, 32 (01) :82-91
[2]   保护的责任:法治黎明还是暴政重现? [J].
何志鹏 .
当代法学, 2013, 27 (01) :145-153
[3]   从“和平与发展”到“和谐发展”——国际法价值观的演进与中国立场调适 [J].
何志鹏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1, (04) :115-123+160
[5]   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J].
王啸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0, (06) :58-65
[7]   试论中国在和平共处中的和平崛起——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 [J].
杨洁勉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4, (06) :52-58
[8]   建立以和平共处等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J].
赵理海 .
中外法学, 1992, (06) :18-21
[9]   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J].
朱奇武 .
政法论坛, 1985, (03) :10-18
[1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现代国际法的重要贡献 [J].
刘海山 .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84, (02) :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