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公共利益化与案件类型化——公共利益救济的另一条路径

被引:17
作者
杨会新
机构
[1] 国家检察官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公益诉讼; 团体诉讼; 不作为之诉; 损害赔偿之诉; 程序保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将"侵害公共利益"作为判断案件类型并决定诉讼形式的逻辑起点,其目的本在于公益救济,但却因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法律适用的困境,反而妨碍了对公益的有效救济。去除第55条中的"公共利益",通过在团体诉讼框架内案件类型的分化,却能够从结果意义上达成对公益的救济。因为无论是不作为之诉还是小额多数的损害赔偿之诉,均从保护个人利益迈向了保护一般权益,发挥着制止和威慑不法侵害的功能,在客观上发挥着救济公益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台湾地区公益团体提起不作为之诉制度研究 [J].
刘学在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 20 (06) :123-135
[2]   对我国《民诉法》确立公益诉讼制度的质疑 [J].
廖中洪 .
法学评论, 2012, 30 (01) :120-126
[3]   德国非讼事件程序法的新发展 [J].
郝振江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6 (02) :96-104
[5]   论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撇去不法收益之诉 [J].
吴泽勇 .
当代法学, 2010, 24 (03) :71-85
[6]   集团诉讼在德国:“异类”抑或“蓝本”? [J].
吴泽勇 .
法学家, 2009, (06) :105-119+156
[7]  
公共利益与私人诉讼[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汤欣, 2009
[8]  
新堂民事诉讼法[M]. 法律出版社 , (日) 新堂幸司, 2008
[9]  
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沈冠伶, 2007
[10]  
对抗与判定[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王亚新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