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碳减排政策对内外资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比较

被引:19
|
作者
曹翔 [1 ,2 ]
傅京燕 [1 ,2 ]
机构
[1]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2] 不详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强制减排; 碳税; 碳交易; 内外资企业; 市场竞争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71 [企业体制]; F279.2 [中国];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一方面,由于我国内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碳排放效率差距较大,不同的碳减排政策势必会对内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带来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已有文献大多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对不同减排政策的实施效应进行分析,而事实上我国碳减排政策所覆盖的产业大多是不完全竞争甚至是寡头垄断。由此,我们基于内外资企业存在低碳技术差距这一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两阶段博弈模型来比较分析相同碳强度减排目标下强制减排、碳税与碳交易等三种减排政策对内外资企业产量、市场份额及其社会总产量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我国从妥善处理内外资关系的角度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排政策。结果表明:(1)三种减排政策都降低了内资企业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且内外资企业低碳技术差距越大时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越多。(2)强制减排降低了社会总产量,碳税和碳交易同等幅度地减少了社会总产量。(3)最优税率仅仅是减排目标的增函数。(4)市场出清的碳交易价格和碳税税率相等,且其数值仅与减排目标正相关,而与碳排放权的分配无关。(5)碳交易比碳税更有利于"保护"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关政策启示如下:(1)尽快确定普适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核算出各行业内外资企业的低碳技术差距;(2)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碳交易机制,建立促进缩小内外资企业低碳技术的机制;(3)在碳交易市场条件不成熟的行业可以率先推出碳税政策;(4)政府应该根据内外资企业低碳技术差距来对不同行业采取最适宜的减排政策,而非"一刀切"。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碳交易与碳税机制比较研究
    曹裕
    王子彦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 36 (05) : 97 - 102
  • [2] 基于动态边际减排成本模拟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选择机制
    吴力波
    钱浩祺
    汤维祺
    [J]. 经济研究, 2014, 49 (09) : 48 - 61+148
  • [3] 碳减排政策:碳税、碳交易还是两者兼之?
    石敏俊
    袁永娜
    周晟吕
    李娜
    [J]. 管理科学学报 , 2013, (09) : 9 - 19
  • [4] 碳排放交易对实现我国“十二五”减排目标的成本节约效应研究
    崔连标
    范英
    朱磊
    毕清华
    张毅
    [J]. 中国管理科学, 2013, 21 (01) : 37 - 46
  • [5] 基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碳税研究
    姚昕
    刘希颖
    [J]. 经济研究, 2010, 45 (11) : 48 - 58
  • [6] 碳税政策国际比较与效率分析
    乔晗
    李自然
    [J]. 管理评论, 2010, 22 (06) : 85 - 92
  • [7] 碳税与二氧化碳减排的CGE模型
    贺菊煌
    沈可挺
    徐嵩龄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10) : 39 - 47
  • [8] Designing a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for China—An up-to-date climate policy assessment[J] . Michael Hübler,Sebastian Voigt,Andreas L?schel.Energy Policy . 2014
  • [9] How will the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save cost for achieving China’s 2020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target?[J] . Lian-Biao Cui,Ying Fan,Lei Zhu,Qing-Hua Bi.Applied Energy . 2014
  • [10] Designing Climate Mitigation Policy
    Aldy, Joseph E.
    Krupnick, Alan J.
    Newell, Richard G.
    Parry, Ian W. H.
    Pizer, William A.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0, 48 (04) : 903 - 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