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逻辑下微信传播的圈子结构及拟态交往

被引:11
作者
赵红勋
机构
[1] 重庆市垫江县委宣传部
关键词
互联网逻辑; 微信传播; 圈子结构; 拟态交往;
D O I
10.19395/j.cnki.1674-246x.2016.03.005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以互联网逻辑为阐释基点的微信传播,整合了现实交际的强关系和虚拟交往的弱关联,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碎片化、原子式的信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超级功能的"交际圈"和"文化圈"。在圈子结构中,微信的符号化传播表征了人际交往的生态化生存,建构了真实与虚拟相互"内爆"的赛博空间。用户不受时间和地点,甚至身份的限制,进行信息传播、交流互动与在线狂欢。接近完美的虚拟体验,很容易让用户陷入"微信依存症"的泥沼,厚重的历史感与真实的立体感逐渐消失,人的主体性和深邃性被逐步削平,导致价值虚无与精神断裂。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传播学教程.[M].郭庆光;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媒体文化.[M].(美)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Kellner)著;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
[3]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曾国屏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  
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熊澄宇编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  
消费社会.[M].[法]让·波德里亚 原著;刘成富;全志钢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微信的发展现状与传播问题 [J].
余秀才 ;
童石石 .
新闻与写作, 2015, (09) :31-35
[8]   互联网逻辑与传媒产业发展关键 [J].
喻国明 .
南方电视学刊, 2014, (03) :6-11
[9]   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创新 [J].
方兴东 ;
潘可武 ;
李志敏 ;
张静 .
新闻记者, 2014, (04) :3-14
[10]   连接与跨越 [J].
彭兰 .
新闻与写作, 2014, (0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