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

被引:60
作者
程名望
潘烜
机构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个人特征; 家庭特征; 农村非农就业; Probit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样本个人特征而言,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的意愿更强,职业教育或培训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是否农业户口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就样本家庭特征而言,家庭类型会影响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倾向,同时,乡村干部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弱,"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党员户"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重视农民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差异,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9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的实证研究 [J].
史晋川 ;
吴兴杰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 (01) :73-84
[2]   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 [J].
陈钊 ;
陆铭 .
经济研究, 2008, (01) :21-32
[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 [J].
程名望 ;
史清华 ;
徐剑侠 .
经济研究, 2006, (04) :68-78
[4]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到拉的嬗变 [J].
程名望 ;
史清华 ;
刘晓峰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6) :105-112
[5]   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 [J].
都阳 ;
朴之水 .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04) :60-66
[6]   农户家庭决策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自浙江5村的调查 [J].
史清华 ;
张改清 ;
不详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3, (02) :86-90
[7]   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贫困假说 [J].
蔡昉 ;
都阳 .
中国人口科学, 2002, (04) :3-9
[8]   论“民工潮”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J].
张兴杰 ;
王骝 .
经济体制改革, 2001, (04) :55-59
[9]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 [J].
赵耀辉 .
经济研究, 1997, (02) :37-42+73
[10]   农民的分化、问题及其对策 [J].
陆学艺 ;
张厚义 .
农业经济问题, 1990, (01)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