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与人性——生命科学与社会学理论的分析

被引:20
作者
孔宪铎
机构
[1]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香港
关键词
基因; 人性; 动物性; 文化性; 性善论; 性恶论;
D O I
10.16346/j.cnki.37-1101/c.2004.04.001
中图分类号
C91 [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发现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也使得我们能够对人性作进一步的认识与阐释。基因可以说是主宰人性的原动力,其特性具有本性(自私和复制)以及习性(与环境的合作交流)两个层面。这些特性也表现在人类身上:人类的本性即动物性是由天赋决定,通过遗传代代相继;习性即文化性则可随环境改变,为个体后天学习得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各执其一端,而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则更为合理地概括了人性之双重性的善恶两面。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M].姚新中;焦国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基因时代与基因经济.[M].张田勘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3]  
和而不同.[M].汤一介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  
哲学人类学.[M].韩民青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5]  
问人性.[M].黎鸣著;.团结出版社.1998,
[6]  
自私的基因.[M].(英)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著;卢允中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7]  
道德情操论.[M].[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 著;蒋自强等 译.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