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大股东的一个合法性“赎买”工具

被引:23
作者
陈仕华 [1 ,2 ]
李维安 [1 ]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股票期权; 大股东行为; 大股东赎买观; 最优契约观; 管理者权力观;
D O I
10.19616/j.cnki.bmj.2012.03.008
中图分类号
F276.6 [公司]; F832.51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1201 ; 02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采用的股票期权大多未能发挥激励作用的现象,现有研究主要从"最优契约观"和"管理者权力观"两个理论视角进行解释。但这两个理论均是基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股权分散公司"的典型样例基础上构建,与我国资本市场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存在控股股东的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的现实情况不相符。有鉴于此,本文从大股东行为角度解析此现象,认为,大股东在转移上市公司资源时,需要对作为上市公司资源的"守护者"高管进行"赎买",股票期权正是此一"合法性""赎买"工具,因而未能发挥激励高管的作用(大股东"赎买"观)。如果上述理论推断正确,那么应有如下两个假设:(1)大股东隧道行为与股票期权的激励强度负相关;(2)大股东控制权是通过隧道行为这一中介机制影响股票期权的激励有效性。本文基于2005年第3季度至2009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票期权数据,使用事件法和多元回归方法证实了两个假设,表明了上述理论推断的合理性。本文随后对"大股东赎买观"与现有的"最优契约观"、"管理者权力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大股东赎买观"更适合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问题。本文结论表明,要使股票期权如愿发挥激励作用,最好在股权分散型公司实施,如果在股权集中型公司实施,必须设法"堵住"大股东窃取公司资源的"隧道"。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 [J].
苏冬蔚 ;
林大庞 .
经济研究, 2010, 45 (11) :88-100
[2]   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 [J].
权小锋 ;
吴世农 ;
文芳 .
经济研究, 2010, 45 (11) :73-87
[3]   公司治理理论的最新进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J].
陈仕华 ;
郑文全 .
管理世界, 2010, (02) :156-166
[4]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 [J].
吕长江 ;
郑慧莲 ;
严明珠 ;
许静静 .
管理世界, 2009, (09) :133-147+188
[5]   西方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研究综述——兼论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启示 [J].
刘浩 ;
孙铮 .
经济管理, 2009, 31 (04) :166-172
[6]   公司治理的社会嵌入性:来自连锁董事的启示 [J].
陈仕华 .
经济管理, 2009, 31 (04) :50-56
[7]   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效应研究——基于管理者权力的解释 [J].
吕长江 ;
赵宇恒 .
管理世界, 2008, (11) :99-109+188
[8]   治理结构对家族股东隧道行为的影响分析 [J].
申明浩 .
经济研究, 2008, (06) :135-144
[9]   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 [J].
潘红波 ;
夏新平 ;
余明桂 .
经济研究, 2008, (04) :41-52
[10]   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J].
夏纪军 ;
张晏 .
经济研究, 2008, (03) :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