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下的金融流动格局变动及驱动机理——基于上市企业金融交易数据的分析

被引:42
作者
季菲菲 [1 ,2 ]
陈雯 [1 ]
魏也华 [3 ]
袁丰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犹他大学地理系及公共与国际事务研究院
关键词
金融流动; 金融一体化; 上市公司; 社会网络分析; 长三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7 [地方金融事业];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金融资本是区域进行生产活动并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与金融地理学的理论,将金融资源流动纳入市场化、全球化、分权化和一体化的研究框架之下,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构建区域金融流动的格局及机理的分析框架。基于长三角16市金融发展状况和上市公司2002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的交易数据,构建了金融资源流动和联系的网络,并进一步测量了网络密度和中心度。结果显示,长三角金融发展与金融资源分布形成了差异显著但有缩小趋势的发展格局,除上海金融中心作用凸显之外,南京、杭州和宁波也成为金融流动网络中的重要空间节点;金融流动网络密度不断增强,跨省金融流动增多。分别选取表征市场化、全球化、分权化和一体化的指标,使用QAP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长三角金融流动的动力机制。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FDI、文化差异、外资金融法人数量和行政边界均对金融流动有显著的影响,相反金融业比重和地方财政收入自治率则并无显著作用。本文探讨了从地理学空间差异和空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解释金融差异与金融流动的方法,对于深入研究金融一体化问题有借鉴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23 / 83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金融中心空间体系研究进展及其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启示 [J].
季菲菲 ;
陈雯 .
经济地理, 2013, 33 (02) :82-89
[2]   流动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J].
沈丽珍 ;
顾朝林 ;
甄锋 .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05) :26-32
[3]   “金融业增加值”相关问题解析——以苏、浙、粤、鲁为例 [J].
李文森 ;
李红玲 .
金融研究, 2007, (11) :143-152
[4]   QAP:测量“关系”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J].
刘军 .
社会, 2007, (04) :164-174+209
[5]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J].
李小建 .
经济地理, 2006, (05) :721-725+730
[6]   中国区域金融差异与政府行为:理论与经验解释 [J].
崔光庆 ;
王景武 .
金融研究, 2006, (06) :79-89
[7]   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 [J].
李小建 ;
周雄飞 ;
卫春江 ;
孔云峰 .
地理学报, 2006, (04) :414-424
[8]   社会资本与区域金融发展——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张俊生 ;
曾亚敏 .
财经研究, 2005, (04) :37-45
[9]  
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J]. 金雪军,田霖.经济地理. 2004(06)
[10]   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衡量方法及评价 [J].
郭灿 .
国际金融研究, 2004, (06) :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