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任务属性与职业可替代风险: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被引:176
作者
王林辉
胡晟明
董直庆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任务属性; 职业可替代风险;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22.0094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前沿文献虽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就业的替代效应,但缺乏从微观职业层面精准度量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职业可替代风险。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选取任务属性、职业特征、工作环境与经济环境等输入变量,应用机器学习模型测算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可替代率,考察任务属性和职业技能宽度对可替代风险的影响,并探究职业替代的组群性和劳动选择偏好。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技术会引发职业替代风险,中国19.05%的劳动就业面临高替代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的替代风险受制于任务属性,其中思维类属性对可替代风险影响最大,而职业技能宽度越大则可替代风险越低。(2)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可替代风险存在组群性特征,非程式化认知交互型职业组群可替代风险最低,而程式化非认知交互型职业组群可替代风险最高。(3)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替代具有劳动选择偏好,年龄越大与受教育年限越短的劳动者可替代风险越高。为此,应动态调整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和提高劳动者综合技能水平,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79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工业机器人、工作任务与非常规能力溢价——来自制造业“企业—工人”匹配调查的证据 [J].
余玲铮 ;
魏下海 ;
孙中伟 ;
吴春秀 .
管理世界, 2021, 37 (01) :47-59+4
[2]   机器人的兴起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J].
王永钦 ;
董雯 .
经济研究, 2020, 55 (10) :159-175
[3]   机器人与就业——基于行业与地区异质性的探索性分析 [J].
孔高文 ;
刘莎莎 ;
孔东民 .
中国工业经济, 2020, (08) :80-98
[4]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职业替代效应 [J].
龚遥 ;
彭希哲 .
人口与经济, 2020, (03) :86-105
[5]   人工智能技术会诱致劳动收入不平等吗——模型推演与分类评估 [J].
王林辉 ;
胡晟明 ;
董直庆 .
中国工业经济, 2020, (04) :97-115
[6]   工业机器人使用与制造业就业:来自中国的证据 [J].
闫雪凌 ;
朱博楷 ;
马超 .
统计研究, 2020, 37 (01) :74-87
[7]   人工智能与就业——以中国为例 [J].
李磊 ;
何艳辉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7 (05) :13-22
[8]   人工智能、老龄化与经济增长 [J].
陈彦斌 ;
林晨 ;
陈小亮 .
经济研究, 2019, 54 (07) :47-63
[9]   人工智能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 [J].
郭凯明 .
管理世界, 2019, 35 (07) :60-77+202
[10]   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 [J].
孙早 ;
侯玉琳 .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05) :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