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抽象的人性理论何以可能与为何必要

被引:4
作者
孙志海
机构
[1]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人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 近代哲学; 思想体系; 人的本质; 人性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38 [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摘要
<正>一、问题的源起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教训,人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近年来建立人学科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由于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抽象和普遍——通过抽象思维获得普遍性命题,建构普遍性的理论体系,因此,人学科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把人类的普遍特性抽象出来。然而,这一要求与国内流行的人性观是背道而驰的。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反对抽象人性论的,认为不存在超阶级的普遍的人性,人性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1+37+128 +3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人性科学何以可能 [J].
赵敦华 .
江海学刊, 2005, (05) :37-43
[2]   人性理论的抽象与具体 [J].
张宏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2)
[3]   人性的抽象不等于抽象的人性 [J].
黄枬森 .
河北学刊, 1985, (01) :34-41
[4]  
人学原理.[M].祁志祥; 著.商务印书馆.2012,
[5]  
人学概论.[M].欧顺军; 著.岳麓书社.2011,
[6]  
列宁全集.[M].列 宁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1988,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