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合作管制:模式界定、兴起缘由与正当性基础

被引:9
作者
邹焕聪
机构
[1]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社会合作管制; 合作治理; 社会治理; 新管制模式;
D O I
10.13317/j.cnki.jdskxb.2013.02.012
中图分类号
D922.1 [行政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社会合作管制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要素,但与社会自我管制、行政高权管制并非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在参与治理的推动下,传统的政府高权管制有所缓和,但难以撼动其命令—禁止的管制模式,而社会自治的治理模式则促进了社会自我管制的兴衰。随着参与治理、社会自治模式分别被合作治理模式所替代,今后在合作治理主导下的管制模式无疑将走向社会合作管制的康庄大道。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特殊关系、转型期的权力格局等特殊背景决定了社会合作管制兴起的正当性。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行政自制与中国行政法治发展 [J].
崔卓兰 ;
于立深 .
法学研究, 2010, 32 (01) :35-47
[2]   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 [J].
张康之 .
行政论坛, 2008, (06) :1-6
[3]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 [J].
高丙中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2) :100-109+207
[4]  
公共性的再生产.[M].孔繁斌;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  
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78-7-300-09491-5
[6]  
法律与行政.[M].(英) 哈洛; (英) 罗林斯; 著.商务印书馆.2004,
[7]  
行政法论丛.[M].罗豪才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
[8]  
论政府激励性管制.[M].郭志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D].王诗宗.浙江大学.2009,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