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解释学视角内外的确定性命题

被引:10
作者
陈洪杰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律现实主义; 空缺结构; 唯一正解; 法律商谈;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2.02.007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自德沃金以降的理论方向代表了在法律解释学的向度内建构法律确定性命题的一种极致努力。但当我们把目光重新拉回到中国时,却又可以明显感受到法律解释论路向的限度,原因就在于我国法院判决所缺失的重要维度:权威性与终局性。在判决之终局性成为疑问的背景下,法院在实践操作中不再拘泥于法律解释论上立场的精确阐释,而是侧重于引导当事人达成纠纷解决之合意。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确定性命题已经不知不觉地被置换成了裁判的可接受性问题。这一基本事实足以促成我们进行理论视角的转换:由法律的解释论转向法律的商谈论。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2]   法律不确定性命题——一个问题史的考察 [J].
周国兴 .
环球法律评论, 2010, 32 (06) :27-38
[3]   美国法律现实主义:内容、兴衰及其影响 [J].
陆宇峰 .
清华法学, 2010, 4 (06) :85-97
[4]   论法律续造的方法 [J].
陈洪杰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 28 (06) :20-28
[6]   现实主义法学的批判与建构 [J].
刘翀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9, 27 (05) :13-21
[7]   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 [J].
陈景辉 .
法学研究, 2009, 31 (04) :3-17
[8]   何以合法? 对“二奶继承案”的追问 [J].
何海波 .
中外法学, 2009, 21 (03) :438-456
[9]   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责任 对一个法律漏洞的分析 [J].
李浩 .
中外法学, 2008, (04) :552-565
[10]  
法律现实主义的再生——兼评布赖恩·莱特的自然化法学思想.[J].邱绍继;.清华法律评论.2006,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