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32
作者
刘勇
李广雪
邓声贵
赵东波
温国义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3]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4] 青岛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5] 西安
关键词
废弃三角洲; 海底冲淤规律; 黄河;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2.03.004
中图分类号
P737.14 [海岸泥沙流];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 ,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 ,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 2 0 6 6 0、2 0 6 5 6、2 0 6 5 2和 2 0 6 4 8剖面上的散点 (整数水深点 )水深变化 ,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 ,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底刺穿初步研究 [J].
李广雪 ;
刘守全 ;
姜玉池 ;
魏合龙 ;
庄克琳 ;
杨子赓 ;
李阳 ;
鹿洪友 ;
徐英霞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4) :379-384
[2]   现代黄河口区流场切变带 [J].
李广雪 ;
成国栋 ;
魏合龙 ;
潘为刚 ;
任于灿 ;
丁东 ;
周永青 ;
赵杰仁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4, (10) :928-932
[3]   现行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底形貌及不稳定性 [J].
杨作升 ;
G.H.Keller ;
陆念祖 ;
D.B.Prior ;
林天充 ;
B.D.Bornhold ;
许卫东 ;
L.D.Wright ;
J.Suhayda ;
曹立华 ;
W.J.Wisenman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0, (01)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