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涝灾研究

被引:13
|
作者
赵景波 [1 ,2 ]
顾静 [3 ]
邵天杰 [1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2]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洪涝灾害; 唐代; 气候变化; 发生原因;
D O I
10.13577/j.jnd.2009.0208
中图分类号
P333.2 [暴雨洪涝的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关中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唐代早、晚期是洪水少发期,中期是洪水多发期,其中以中度涝灾和轻度涝灾为主,大涝灾次之,特大涝灾较少。洪灾频次和等级表明,唐代该地区气候明显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降水量较少,中期阶段降水量较多。在公元750-769年出现了降水显著增多的湿润气候。根据关中现代大洪水发生的降水量初步确定,唐代特大洪水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000mm,大洪水的发生也代表了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