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虚拟社群对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的误导与疏导及其协同治理策略

被引:7
作者
杨嵘均 [1 ,2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群; 政治参与; 政治民主; 去阶层化; 协同治理;
D O 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09.003
中图分类号
D621.5 [公民权利与义务];
学科分类号
030202 ;
摘要
在网络自媒体传播生态中,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和传播革命使得网络虚拟社群去阶层化的特征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这对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必然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参与的非理性、非法性、参与爆炸和数字鸿沟等方面,而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政治社会化、打破精英信息垄断、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和政治监督等方面。针对这一双重影响,政府部门应该在肯定网络虚拟社群对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积极影响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统一网络参与者的现实社会身份和网络虚拟身份、加快对网络虚拟空间各种行为的建章立制和法制/治化步伐、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以及弥补数字鸿沟等策略对其进行协同治理。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从“传者—受者”到“对话者”——Web2.0时代组织外部传播的传受关系分析 [J].
唐乐 .
新闻大学, 2011, (02) :51-56+50
[2]   网络政治参与:内涵与价值探讨 [J].
房正宏 .
江西社会科学, 2011, 31 (03) :221-225
[3]   试论美国信息自由的法律基础及其限度——以维基揭密事件为例 [J].
蔡翠红 ;
李皓 .
国际问题研究, 2011, (01) :59-63
[4]   从大众媒介到公用媒介:媒体权力的转移与扩张 [J].
周笑 ;
傅丰敏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 (05) :74-78+109
[5]   社会计算的特点及其长尾特征探析 [J].
刁塑 ;
吕廷杰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4) :10-15
[6]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理论——兼论“中产阶级”的阶级属性 [J].
张兴茂 .
社会主义研究, 2008, (02) :23-29
[7]   论新媒介即关系 [J].
陈先红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 (03) :54-56
[8]   对话:传播的本质回归 [J].
李忱 .
现代传播, 2004, (03) :38-41
[9]  
社会阶层论.[M].杨国斌; 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0]  
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崔欣;孙瑞祥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