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的VAR模型分析

被引:9
作者
伍复胜 [1 ,2 ]
管东生 [2 ]
机构
[1] 湛江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
[2]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城市; 大气污染; 灰霾; 相互影响; 向量自回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31.1 [大气污染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基于以往研究多采用大气数值模式分析污染物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输送规律及内外源的贡献率,现从时间序列角度引入一个新方法,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对广州、佛山、肇庆2003-2012年逐日空气污染指数进行模拟演算,得到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效应及其贡献。结果表明,广佛地区污染源对肇庆空气质量影响突出,肇庆并未成为广州和佛山的主要污染源。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前7期累积作用较明显,污染物的累积效应容易导致区域性灰霾天气出现。佛山对广州的污染贡献达到了10.9%,广州对佛山的污染贡献相对偏小,佛山对肇庆的污染贡献接近30%,广佛肇经济圈应形成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2010年广州亚运期间空气质量与污染气象条件分析[J]. 李婷苑,邓雪娇,范绍佳,吴兑,李菲,邓涛,谭浩波,蒋德海.环境科学. 2012(09)
[2]   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吴蒙 ;
范绍佳 ;
吴兑 ;
廖碧婷 ;
李海燕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08) :1409-1415
[3]   区域间大气污染物相互影响研究的新方法探讨 [J].
杨柳林 ;
王雪梅 ;
陈巧俊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3) :528-536
[4]   穗港晴沙两重天——2010年3月17—23日珠三角典型灰霾过程分析 [J].
吴兑 ;
吴晟 ;
李海燕 ;
陈欢欢 ;
邓涛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4) :695-703
[5]   重点产业源增长对北部湾地区气态污染物模拟的影响 [J].
王学远 ;
蒋维楣 ;
刘红年 ;
张力 ;
谢文彰 ;
赵伟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2) :358-372
[6]   亚运时段广州大气污染物来源数值模拟研究 [J].
陈焕盛 ;
王自发 ;
吴其重 ;
王威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11) :2145-2153
[7]   冬夏季广州城区碳气溶胶特征及其与O3和气象条件的关联 [J].
朱李华 ;
陶俊 ;
张仁健 ;
曹军骥 ;
张涛 ;
林泽健 ;
许振成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10) :1942-1949
[8]   珠江三角洲大气面源排放清单及空间分布特征 [J].
郑君瑜 ;
张礼俊 ;
钟流举 ;
王兆礼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05) :455-460
[9]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规律研究 [J].
王艳 ;
柴发合 ;
王永红 ;
刘敏 .
环境科学, 2008, (05) :1430-1435
[10]   中国环保重点城市API指数的时空模态区域分异 [J].
段玉森 ;
魏海萍 ;
伏晴艳 ;
高松 ;
黄嵘 ;
黄嫣旻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384-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