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

被引:47
作者
马晓京
机构
[1]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关键词
民族旅游; 保护; 开发;
D O I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02.02.005
中图分类号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摘要
本文在总结我国目前民族旅游的保护性开发的几种类型后 ,提出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是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 ,并就其理论依据和构建原则作了分析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侗族文化保护村的建设与经营 [J].
邓敏文 .
贵州社会科学, 2001, (01) :24-27
[2]   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 [J].
瞿明安 .
贵州民族研究, 2000, (04) :56-62
[3]   梭戛行记 [J].
潘年英 .
民族艺术, 2000, (04) :203-207
[4]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J].
王希恩 .
民族研究, 2000, (06) :8-16+105
[5]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J].
马晓京 .
社会科学家, 2000, (05) :46-49
[6]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J].
吴必虎 ;
余青 .
民族研究, 2000, (04) :85-94+110
[7]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J].
吴晓萍 ;
何彪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1) :77-84
[8]   生态旅游与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论 [J].
郭山 ;
杨军 .
思想战线, 2000, (01) :90-93
[9]   “珠峰模式”──告诉我们什么叫“生态旅游” [J].
江凌 ;
陆文梅 .
中国民族, 1999, (03) :17-18
[10]   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 [J].
周文中 ;
邓启耀 .
思想战线, 1999, (01) :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