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惠: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与史学简析

被引:115
|
作者
王颖 [1 ]
曾康霖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2] 不详
关键词
普惠; 普惠金融; 禀赋; 要素配置; 收入分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0 [金融、银行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认识论上,发展普惠金融首先需要基于对普惠的理解。本文从经济伦理与中国固有的本末区分角度研究普惠的政策实践与得失,结论如下:第一,不同个体所具有的先验和后验禀赋不一致性造成了要素配置、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非均等性;由此普惠由伦理理想演化为政策取向:在要素配置、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均等性和反哺性。第二,普惠的包容边界应该覆盖所有人。从经济史的本末关系看,基于抑制某一群体以保护另一群体的狭义普惠存在向"排他"收敛的倾向,立足于本末兼重的广义普惠,则普惠金融框架设计成功概率更高。第三,普惠的基础是"俱乐部",具有相同禀赋条件的人具有互助合作的伦理前提。弱势群体间的互助、合作、众筹可以成为普惠的基本实现形态,其特点是摆脱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性,有助于将普惠引入金融。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54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普惠金融[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曙光, 2013
  • [2] 左传[M]. 中华书局 , 郭丹, 2012
  • [3] 孟子[M]. 中华书局 , 方勇译注, 2010
  • [4] 商君书[M]. 中华书局 , 石磊译注, 2009
  • [5]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德)傅海波, 1998
  • [6] 盐铁论校注[M]. 中华书局 , (汉) 桑弘羊, 1992
  • [7] 魏书[M]. 中华书局 , (北齐)魏收, 1974
  • [8] 汉书[M]. 中华书局 , (汉)班固, 1962
  • [9] Predation and accumulation[J] . Herschel I. Grossman,Minseong Kim.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 1996 (3)
  • [10] RE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EFFICIENCY
    DIXIT, A
    LONDREGAN, J
    [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5, 89 (04) : 856 - 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