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研究与实践

被引:10
作者
柳婵娟 [1 ,2 ]
邹海林 [1 ,2 ]
王征 [3 ]
庄慧娟 [4 ]
臧睦君 [1 ,2 ]
王庆军 [1 ,2 ]
周树森 [1 ,2 ]
机构
[1] 鲁东大学智能科学与大数据研究院
[2] 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3] 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4]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教育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18-4 [];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40102 ;
摘要
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迁移、渗透等独特性,使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其他工科专业相比具有更高的挑战度。本文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策略、原则、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从实践上进行探索,提出应从人工智能学科属性、科学内涵、学科发展、经济社会需求及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把握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跨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建立多学科联合与协同的新型教师队伍,构建系统的、多学科支撑、专通融合的课程体系,搭建人工智能实践与创新平台,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真正实现多学科融合和产学研协同育人。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20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跨学科对话——从“交叉”到“融合” [J].
周丽昀 ;
王天恩 ;
王国豫 ;
孙伟平 ;
成素梅 ;
李伦 ;
李建会 ;
李颖洁 ;
张川 ;
张新鹏 ;
段伟文 ;
施鹰 ;
曹傲能 .
哲学分析, 2021, 12 (05) :181-195
[2]   英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牛津大学为例 [J].
谷腾飞 ;
张端鸿 .
中国高校科技, 2021, (09) :51-56
[3]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与安全风险治理的全球比较与中国实践 [J].
贾开 ;
薛澜 .
公共管理评论, 2021, 3 (01) :122-134
[4]   适应办学类型/层次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 [J].
古天龙 .
中国大学教学, 2020, (10) :25-29
[5]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J].
周树森 ;
邹海林 .
计算机教育, 2020, (10) :113-116
[6]   迈向第三代人工智能 [J].
张钹 ;
朱军 ;
苏航 .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20, 50 (09) :1281-1302
[7]   美国人工智能专业发展分析及对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启示 [J].
林健 ;
郑丽娜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 (04) :20-33
[8]   论人工智能学科群与产业群融合发展——以烟台市为例 [J].
柳婵娟 ;
臧睦君 ;
邹海林 .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6 (02) :125-129
[9]   人工智能的学科定位与发展战略 [J].
陈·巴特尔 ;
苏明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 (08) :18-23+38
[10]   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J].
谭铁牛 .
智慧中国, 2019, (Z1) :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