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75
作者
周静
管卫华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展,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南京市1999—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基础上,采用Mann-kendall法对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突变点进行分析,应用灰色关联模型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子系统方面分析不同阶段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1999—2009年间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呈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减小趋势,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和生态多样性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较好,但生态压力较大。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分为1999—2002年的低位增长阶段和2003—2009年高位波动阶段。通过影响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因素分析发现,2003—2009年与1999—2002年相比,经济子系统依然处于主要地位,但影响因素由农业向以三产为主转变,同时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各因素的影响力提升。据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加大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污物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南京可持续发展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6471 / 648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河南生态足迹驱动因素的HiPLS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J].
贾俊松 .
生态学报, 2011, 31 (08) :2188-2195
[2]   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动态预测——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新方法 [J].
赵兴国 ;
潘玉君 ;
王爽 ;
姚辉 ;
崔文芳 .
资源科学, 2011, 33 (03) :542-548
[3]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能源系统分析[J]. 郑忠海,付林,狄洪发.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
[4]   辽宁省能源足迹变动的分析 [J].
杨继松 ;
胡晓钧 ;
吴昊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6) :2216-2219
[5]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足迹的动态计量分析附视频 [J].
郭军华 ;
幸学俊 .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9, (05) :131-134
[6]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 [J].
张恒义 ;
刘卫东 ;
林育欣 ;
单娜娜 ;
王世忠 .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2738-2748
[7]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的变动规律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地理研究, 2009, 28 (01) :129-142
[8]   基于能值改进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以深圳市为例 [J].
赵志强 ;
李双成 ;
高阳 .
生态学报, 2008, (05) :2220-2231
[9]   企业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 [J].
李兵 ;
张建强 ;
权进民 .
环境工程, 2007, (06) :85-88+5
[10]   生态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江苏大丰市为例 [J].
李锋 ;
刘旭升 ;
胡聃 ;
王如松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7, (09) :200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