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

被引:30
作者
王中会 [1 ]
徐玮沁 [1 ]
蔺秀云 [2 ]
机构
[1] 中华女子学院心理系
[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积极心理; 学校适应; 现况调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1 [儿童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16岁流动儿童449人(男生221名,女生228名;公立学校269人,打工子弟学校180人),采用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和学校环境5个维度)和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6个维度)测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结果: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量表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流动儿童,如师生关系维度[(3.6±0.8)vs.(3.3±0.7),P<0.001];女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如仁爱维度[(4.0±0.6)vs.(3.3±0.6),P<0.001];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中4个维度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同伴关系[(3.8±0.8)vs.(3.5±0.7),P<0.001];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超越维度[(3.6±0.5)vs.(3.4±0.4),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与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正向关联(β=0.17~0.43,P<0.05),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各维度分数的变异率的解释范围为17%26%。结论: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较好。
引用
收藏
页码:267 / 27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李华英.河南大学.2011, 08
[2]  
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学校适应发展趋势的关系.[D].石雷山.山东师范大学.2013, 08
[3]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J].
段成荣 ;
吕利丹 ;
邹湘江 .
人口研究, 2013, 37 (02) :17-24
[4]   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分析 [J].
李林英 ;
赵敬 ;
刘玉利 .
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05) :546-547
[5]   人格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J].
吴文峰 ;
包文婷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02) :28-30
[6]   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J].
许传新 .
中国农村观察, 2010, (01) :76-86+96
[7]   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 [J].
李晓巍 ;
邹泓 ;
王莉 .
中国特殊教育, 2009, (09) :81-86
[8]   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 [J].
官群 ;
孟万金 ;
John Keller .
中国特殊教育, 2009, (04) :70-76+87
[9]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 [J].
孙晓莉 .
现代教育科学, 2006, (12) :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