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

被引:11
作者
彭泽平
机构
[1]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
关键词
新课程; 价值转型; 知识论; 人学观;
D O 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5.02.003
中图分类号
G423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从教育哲学角度来审视,我国新课程的这种价值转型,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紧密相关。在知识论转换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的动态性、建构性、开放性、内在性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在人学观方面,人们开始超越以往对“人”抽象化、静态化、空洞化的认识,强调了“人”本然具有的生命性、主体性、能动性、自为性、超越性等应然性的向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知识论的前提和鲜活的人学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7+35 +3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J].
潘洪建 .
课程教材.教法., 2003, (08) :9-15
[2]   “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 [J].
高清海 .
江海学刊, 2001, (01) :77-82+43
[3]   知识生成的交往中介原理与知识创新教育 [J].
柳夕浪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04) :48-52+73
[4]   知识生产是人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 [J].
夏甄陶 ;
颜晓峰 .
文史哲, 1999, (04) :11-13
[5]   人的开放性与人的本质力量系统的生成 [J].
李火林 .
浙江学刊, 1999, (03) :57-62
[6]   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 [J].
鲁洁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04) :1-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 海南出版社 , 何东昌主编, 2003
[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10]  
人就是“人”[M]. 辽宁人民出版社 , 高清海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