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构造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的形成机制

被引:83
|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东方物探公司长庆物探处
关键词
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 侧断坡; 分段; 薄皮构造; 厚皮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经历了多次的逆冲推覆作用 ,广义上该构造带是一个大型的双冲构造系统 ,由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变形组成。同时明确了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分的构造特征以及南北两部分的形成机制 ,南北两部分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形成机制与过程。北段主要包括桌子山段、贺兰山中、北部、银川地堑地区和横山堡段 ;南段主要包括贺兰山南部、马家滩段以及沙井子段。确认了在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侧断坡。它的存在导致了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之间的分化 ;该构造带在平面上的凹凸展布也反映了这种分化。而且在中生代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形成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也不同。北段活动时间短 ,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 ;而南段活动时间长 ,在晚三叠世就已经开始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600 / 61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