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研究

被引:52
作者
王军 [1 ]
李萍 [1 ]
詹韵秋 [2 ]
田世野 [1 ]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耕地质量; 保护与提升; 概念界定; 历史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本文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耕地质量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对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期望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提供一条新的解决路径。研究发现,耕地质量不仅包括地力质量、空间质量、工程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更需要从私人物品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两个新的维度来对其内涵进行系统划分,从而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在对耕地质量重新定义的基础上,对我国耕地质量问题分阶段历史考察及深入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依次经历了爱护与改善阶段(1949—1978)、维持与利用阶段(1978—1984)、弃损与恶化阶段(1985—2005)、遏制与维护阶段(2006—2010)、保护与提升阶段(2011至今)等5个动态调整的历史阶段,但是这一动态调整过程尚不完整,而不完整盖因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上升阶段还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理论回溯与检视这一演变历程,得到的重要政策启示是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既离不开农业生产经营者,包括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自为意识和自觉行为,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监管和扶持。认为,进一步强化政府相关支持政策和投入力度,不仅关乎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更是关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和民生福祉的长期改善和持续增进。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耕地质量观的演变与再认识 [J].
杜国明 ;
刘彦随 ;
于凤荣 ;
刘美 ;
郑惠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 (14) :243-249
[2]   集权化模式的兴起与瓦解——一项对我国农村灌溉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制度分析 [J].
蒋俊杰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6) :58-61
[3]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 [J].
刘广栋 ;
程久苗 .
中国农村观察, 2007, (02) :70-80
[4]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lope gradient and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through digital mapping of soil quality indices and soil loss rate.[J].K. Nabiollahi;F. Golmohamadi;R. Taghizadeh-Mehrjardi;R. Kerry;M. Davari.Geoderma.2018,
[5]   Countryside Preferences: Exploring Individual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arm Landscape [J].
Howley, Peter ;
Hynes, Stephen ;
Donoghue, Cathal O. .
LANDSCAPE RESEARCH, 2012, 37 (06) :703-719
[6]  
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林卿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7]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M].(英)穆勒(Mill;J.S.)著;赵荣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