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双循环:对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探析

被引:5
作者
乔晓楠 [1 ,2 ]
宁卢申 [1 ]
王奕 [1 ]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工业化; 现代化; 国内循环; 国际循环; 新发展格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0305 ;
摘要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其本质为以机器体系替代劳动的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一国在工业能力积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构建与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双循环结构,以解决所需的资金、技术与市场等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分别以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为主体实现了工业化的两次跃升,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完成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蜕变。未来,为了应对成本悖论以及全球失衡带来的挑战,实现工业"由大到强",推动工业化的第三次跃升,有必要调整国际收支,重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调节收入分配、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坚持合作共赢,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美贸易摩擦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困境 [J].
乔晓楠 ;
张月莹 .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0, 36 (01) :27-38
[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影响与机制分析 [J].
吕越 ;
黄艳希 ;
陈勇兵 .
世界经济, 2017, 40 (07) :28-51
[3]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J].
乔晓楠 ;
何自力 .
经济学动态, 2016, (09) :17-28
[4]   理解《巴黎协议》——一个产业变迁与碳排放的双层分析框架 [J].
乔晓楠 ;
何自力 .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6, 7 (03) :118-143
[5]   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与经济绩效:一个分类比较研究 [J].
乔晓楠 ;
杨成林 .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6) :5-17
[6]   国际贸易与内资企业的产业升级——来自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治理力量 [J].
张少军 ;
刘志彪 .
财贸经济, 2013, (02) :68-79
[7]   美国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反思配第-克拉克定律 [J].
乔晓楠 ;
张欣 .
高校理论战线, 2012, (12) :32-42
[8]   “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 [J].
路风 ;
余永定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6) :91-114+207
[10]  
现代化新论.[M].罗荣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