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京人口分布格局与多中心性测度

被引:23
作者
杨卡
机构
[1]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关键词
多中心区域; 空间自相关; 空间基尼系数; 大北京; 京津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为了弄清北京大都市区的发展格局与趋势,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基尼系数、人口—空间基尼系数对大北京都市圈的人口空间格局、就业空间格局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来人口和常住人口分布的Moran I分别为0.25和0.31,P值小于0.001,二者均呈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仍然呈显著的单中心聚集形态,外围中心并未形成强势的人口聚集热点,距离中心约40-60km处的西北、东北和西南方向上形成了三个冷点区域;外来人口热点集中在以月坛街道为中心、大约40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该区域基本覆盖了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的行政面积,海淀区、丰台区的东半部分,以及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大兴区的靠近城市中心部分,冷点区域则更靠近边缘。对大北京的背景区域——京津冀都市圈的多中心性分析表明,该区域首位特征突出,多中心性不明显:该区域33.6%和35%的城镇人口与非农就业集中在北京,专业技术人员有60%聚集于北京和天津;专业技术人员中文学艺术工作人员和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工作人员的空间基尼系数最大,分别有79%和73%的人员聚集在北京,空间基尼系数达到0.36和0.29;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也比较显著,空间基尼系数达到0.18,有60%以上汇聚北京;2000年以来整个区域的人口基尼系数逐年递增。因此,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应从三个层次着手:在北京行政区内培育新城热点,促进城市的多中心化发展;在京津冀重要交通廊道上推进轴线空间建设,保持集聚经济优势;在区域空间中促进新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网络。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基于协同发展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 [J].
柴攀峰 ;
黄中伟 .
经济地理, 2014, 34 (06) :75-79
[2]   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研究 [J].
冯长春 ;
谢旦杏 ;
马学广 ;
蔡莉丽 .
地理科学, 2014, 34 (06) :648-655
[3]   空间联系视角的沈阳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研究 [J].
魏冶 ;
修春亮 ;
王绮 .
人文地理, 2014, 29 (03) :83-88
[4]   多中心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分析 [J].
张陆 ;
高素英 .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 (05) :49-54
[5]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J].
史雅娟 ;
朱永彬 ;
冯德显 ;
王发曾 ;
熊文 .
地理科学, 2012, 32 (12) :1430-1438
[6]   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 [J].
梅志雄 ;
徐颂军 ;
欧阳军 ;
史策 .
地理科学, 2012, 32 (06) :694-701
[7]   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化趋势和一体化的新路径 [J].
洪银兴 ;
吴俊 .
学术月刊, 2012, 44 (05) :94-100
[8]   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 [J].
马学广 ;
李贵才 .
地理科学, 2011, 31 (12) :1423-1429
[9]   基于多中心与区域共生的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J].
朱俊成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3) :150-158
[10]   多中心城市的内生形成与政府政策的影响 [J].
杨少华 ;
范红忠 .
当代经济科学, 2006, (06) :15-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