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作为伦理主体看类伦理的时代意义

被引:5
作者
许惠芬 [1 ,2 ]
机构
[1] 东南大学
[2] 嘉兴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关键词
类主体; 类意识; 类伦理; 共产主义; 普遍伦理;
D O I
10.14167/j.zjss.2012.08.005
中图分类号
B82 [伦理学(道德学)];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0+158 +158-15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2]   从群体伦理到类伦理——伦理的历史走向 [J].
胡贤鑫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 (05) :31-35
[3]   关于“普遍伦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J].
赵景来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3) :98-103
[4]   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 [J].
李德顺 .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06) :4-14
[5]   关于建立普遍伦理的思考 [J].
高扬先 .
求索, 1998, (05) :71-74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著, 1979
[7]  
Immanuel Kant Crit-ical Assessments,VolumeⅢ:Kant''s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2 Paul Bamford. Routledge Publishers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