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品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研究

被引:66
作者
张童
机构
[1]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拟人属性; 侵权责任; 制度构建;
D O I
10.13644/j.cnki.cn31-1112.2018.04.011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拟人特征,这导致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产品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认定及承担面临若干法律疑难,包括人工智能产品能否成为独立责任主体、过错责任原则难以适用、侵害事实与因果关系查明困难等,这些是我国传统民事责任制度没有预料与考虑的新问题。美国、德国及欧盟近年来已涉足人工智能民事责任相关探讨及立法尝试。参考这些国家的经验与不足,考虑到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虽然人工智能产品不宜成为独立的责任主体,但仍需要建立专门的伦理准则、登记公示制度与召回处置机制,确立生产者、销售者与使用者之间差异化的归责原则,并侧重强调生产者的举证责任,以及在保护隐私权的前提下记录并保存侵害原由与过程的电子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权利及其风险规制 [J].
张玉洁 .
东方法学, 2017, (06) :56-66
[2]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 [J].
郑戈 .
探索与争鸣, 2017, (10) :78-84
[3]   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 [J].
袁曾 .
东方法学, 2017, (05) :50-57
[4]   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 [J].
吴汉东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28-136
[5]   论人工智能的民事责任:以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机器人为切入点 [J].
司晓 ;
曹建峰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66-173
[6]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经济法:挑战与回应 [J].
刘志云 ;
刘盛 .
政法论丛, 2017, (04) :3-13
[7]   技术、构罪与证明——“互联网+”语境下诉讼的“+互联网”性 [J].
严义挺 .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7, 32 (03) :97-112
[8]   人工智能的法律想象 [J].
胡凌 .
文化纵横, 2017, (02) :108-116
[9]   10大建议!看欧盟如何预测AI立法新趋势 [J].
曹建峰 .
机器人产业, 2017, (02) :16-20
[10]   人工智能:“热闹”背后的“门道” [J].
钟义信 .
科技导报, 2016, 34 (07)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