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被引:24
|
作者
马宗晋
高庆华
陈建英
高祥林
机构
[1]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
关键词
减灾历史; 综合减灾; 减灾经济学;
D O I
10.13577/j.jnd.2007.0101
中图分类号
X4 [灾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0837 ;
摘要
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史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减灾活动以赈灾为主,帝王“祭天求恕”,“防灾吏制”,安抚于民。清末民初1800至1949年间计发生巨灾25起,死亡4993万余人,总灾亡则近亿,年均灾亡60万人以上,这段惨痛的灾况记下了十分难得的灾情史,泣血于残野。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为减轻灾害损失,逐步建立了气象、水利、农林、地震、海洋、地质等专业的灾害科技与减灾工程,政府并组织社会兼事抗灾、救灾、应急减灾,国家减灾实力快速增长,已取得突出减灾实效,这个阶段比第一阶段灾亡人数下降了90%以上,但年均灾亡人口仍有1.2万人左右。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单灾种纵向体系为主,不同灾类的监测、预报水平尚高低不一,这与成灾机理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条件的强弱有关。21世纪初,随全球增温之势锐升,多类极端灾变遍及各洲,促使许多国家发动全社会人众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我国政府已迅即开展全社会应急减灾行动,开启了“综合减灾”之先声,这是减灾事业步入第三阶段的先导。综合减灾应该是全社会相关部门和民众的统一行动。目前尚有3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是多种自然灾害之间成灾机理相关性的研究,其对象是灾害群与灾害链;二是全社会减灾要素综合运作预案的优选;三是如何核算减灾投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正、负效应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高庆华
    马宗晋
    李志强
    刘惠敏
    [J].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3) : 10 - 14
  • [2] 环境·灾害与地学
    高庆华
    马宗晋
    苏桂武
    [J]. 地学前缘, 2001, (01) : 9 - 14
  • [3]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的动态分析模型
    尹之潜
    [J]. 自然灾害学报, 1994, (02) : 72 - 80
  • [4]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核算[A]. 钟兆修.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05
  • [5] 当前国际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及其思考[A]. 吴优.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05
  • [6]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 2003
  • [7] 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M]. 气象出版社 , 高庆华等著, 2003
  • [8]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1999
  • [9]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的进展[M]. 海洋出版社 ,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编著, 1998
  • [10] 中国自然灾害史[M]. 地震出版社 , 高文学主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