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干湿雷暴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

被引:34
|
作者
王婷婷 [1 ]
王迎春 [2 ]
陈明轩 [3 ]
张文龙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北京市气象局
[3]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
湿雷暴; 干雷暴; 冷池; 阵风锋; 垂直风切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32 [不稳定天气的电];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多普勒雷达变分分析系统,结合局地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两次雷暴过程,即2008年8月14日湿雷暴(伴有强降水,简称"814")和8月24日干雷暴(弱降水,简称"824")形成的环境物理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814"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层500 hPa稳定的东北冷涡槽和与之配合的850 hPa切变线,850 hPa以下整层空气湿润,北京位于比湿值大于12 g·kg-1和地面相对湿度大于90%湿舌区,中低层具有由湿度差动平流引起的对流不稳定;"824"高层盛行平直的偏西风,低层有反气旋,地面有冷锋快速过境,850 hPa以下整层空气干燥,北京处于比湿小于6 g·kg-1和相对湿度小于30%区,中低层有明显的温度差动平流。(2)"814"北京上空存在较强的整层垂直风切变,500~1500 m风向随高度有明显顺转,增强低层暖湿入流,有利于雷暴迅速组织发展,整层合成风小,雷暴移速慢;"824"则相反,垂直风切变弱,没有明显的低层暖湿入流,不利于雷暴组织加强,整层合成风大,促使对流系统快速东移。(3)"814"是一次多单体雷暴相互影响,并相继碰撞合并的湿雷暴群事件,上游雷暴降水产生强的冷池出流与前方低层偏东风暖湿气流形成辐合线,迫使暖湿气流抬升,加上强热力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新对流单体产生,而多个雷暴冷池出流形成的阵风锋之间的相互碰撞,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稳定,导致冷池之间雷暴新生或加强;"824"是一次伴随冷锋的线状对流系统快速东移过程,上游雷暴冷池出流阵风锋前沿没有明显的偏东风暖湿气流配合,缺少中尺度抬升机制和暖湿入流,新生雷暴难以生成和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42 / 15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用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资料构建探空资料的定量应用可靠性分析
    魏东
    孙继松
    雷蕾
    杨波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6) : 697 - 706
  • [2] 基于雷达资料4DVar的低层热动力反演系统及其在北京奥运期间的初步应用分析
    陈明轩
    王迎春
    高峰
    王婷婷
    [J]. 气象学报, 2011, 69 (01) : 64 - 78
  • [3] 国庆60周年演练中一次降水过程的短时预报服务
    郭虎
    王令
    时少英
    郭金兰
    王国荣
    [J]. 气象, 2010, 36 (10) : 21 - 28
  • [4] 一次多种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李向红
    唐熠
    郑传新
    李垂军
    [J]. 气象, 2010, 36 (08) : 61 - 71
  • [5] 用地面加密自动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分析
    王国荣
    卞素芬
    王令
    李青春
    [J]. 气象, 2010, 36 (06) : 59 - 65
  • [6] 北京雷暴大风气候特征及短时临近预报方法
    廖晓农
    于波
    卢丽华
    [J]. 气象, 2009, 35 (09) : 18 - 28+130
  • [7] 一次雷暴冷出流中新生强脉冲风暴的分析
    陶岚
    戴建华
    陈雷
    王强
    顾宇丹
    [J]. 气象, 2009, 35 (03) : 29 - 35+132
  • [8] 2008年7月4日北京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强对流分析
    雷蕾
    [J]. 气象, 2008, 34(S1) (S1) : 100 - 104+309
  • [9] 遥感大气结构的地基12通道微波辐射计测量结果分析
    刘红燕
    李炬
    曹晓彦
    熊斌
    [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7, (02) : 222 - 229
  • [10] 多普勒天气雷达中气旋产品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
    邵玲玲
    孙婷
    邬锐
    黄炎
    [J]. 气象, 2005, (09) : 34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