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EI的北京低频干旱与气候指数关系

被引:83
|
作者
苏宏新
李广起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指数; 气候因子; 小波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干旱是北京地区发生最频繁、波及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自然灾害。基于1868—2010年每月的降水和平均气温数据,应用综合了降水和气温变化共同效应的新的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定量描述北京地区的干湿状况,并利用历史旱灾记录对其进行验证;采用连续小波转换(CWT)分析近150 a来的干旱振荡特征,并利用交叉小波变换(XWT)探论了干旱与大尺度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SPEI揭示的干旱与历史记录比较吻合,证明该指数可以在多时间尺度上有效地反映北京地区旱涝程度及其持续时间;2)北京地区干旱具有80—120个月年际尺度和250个月、480个月年代际尺度的周期振荡,呈现了同大尺度气候因子相似的变化特征;3)北京干旱变化与四大气候因子存在着多时间尺度的显著相关性,SPEI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北极涛动(AO)、太平洋涛动(PDO)都具有100—120个月和250个月的年代际主共振周期,而SPEI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在整个研究期内都表现出极显著的32—64个月年际主共振周期,同时SPEI与4个气候因子在共振周期上均体现出比较明确的时滞特征(2—6月不等)。因此,可以基于大尺度气象因子结合SPEI预测北京地区未来的干旱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5467 / 54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北京地区近300年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
    李淼
    夏军
    陈社明
    孟德娟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06) : 1001 - 1011
  • [2] 北极涛动对冬季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分析
    许国宇
    马晓青
    [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 34 (02) : 39 - 43
  • [3] 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情景模拟研究
    黄庆旭
    何春阳
    史培军
    赵媛媛
    杨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5) : 859 - 870
  • [4] 中国北方近百年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马柱国
    邵丽娟
    [J]. 大气科学, 2006, (03) : 464 - 474
  • [5] Correlations between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in winter and eastern China Flood/Drought Index in summer in the last 530 years[J]. FU Congbin & ZENG Zhaomei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Climate-Environment for Temperate East Asia,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TART Regional Center for Temperate East Asia, Beijing 100029,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21)
  • [6] 最近530年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中国东部夏季旱涝指数之联系
    符淙斌
    曾昭美
    [J]. 科学通报, 2005, (14) : 1512 - 1522
  • [7] A New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and Its Variability[J]. 李建平.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3(05)
  • [8]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龚道溢
    王绍武
    [J]. 地理学报, 2003, (04) : 559 - 568
  • [9] 近百年ElNino/La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分析
    刘桂莲
    张明庆
    [J]. 气象, 2001, (02) : 3 - 6
  • [10] 北京地区季节旱涝长期变化分析
    黄嘉佑
    [J]. 水科学进展, 1992, (01) : 59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