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季节调制和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

被引:11
|
作者
吴捷 [1 ,2 ]
任宏利 [2 ,3 ]
许小峰 [4 ]
高丽 [5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
[3]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
[4] 中国气象局
[5] 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
关键词
MJO; 季节调制; BCC二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2); 动力-统计降尺度模型; 延伸期预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81—2016年中国区域CN05.1格点降水资料和EAR-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季节循环对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调制作用,并基于模式对MJO的预报建立了针对延伸期降水的动力-统计降尺度模型。结果表明,MJO对我国季节内降水异常的影响明显受到季节循环的调制。当MJO对流在热带印度洋活跃时,我国降水偏多的区域随季节由南向北推进;当MJO对流位于海洋性大陆地区时,在秋、冬季我国东部和高原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少,而到了春、夏季该关系反转。MJO对流和基本气流(特别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所引起热带外环流响应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季节性差异的重要原因。模式检验表明,BCCAGCM2.2对目标候MJO的预报技巧可达18d以上,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预报MJO信息构建了随季节演变滚动的MJO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该模型在较长时效(10~20d)下对MJO高影响区低频降水异常的预报技巧高于模式的直接预报,特别是在MJO活跃时期对降水预报技巧的提升更加明显,这为MJO信号释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737 / 75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 [1] 2002年夏季中高纬大气准双周振荡对华南降水的影响
    孔晓宇
    毛江玉
    吴国雄
    [J]. 大气科学, 2017, (06) : 1204 - 1220
  • [2] 基于低频振荡信号的中国南方冬半年持续性低温指数延伸期预报试验
    陈官军
    魏凤英
    姚文清
    周璇
    [J]. 气象学报, 2017, 75 (03) : 400 - 414
  • [3] 华南夏季12—30d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
    魏蕾
    房佳蓓
    杨修群
    [J]. 气象学报, 2017, 75 (01) : 80 - 97
  • [4] Prediction of Primary Climate Variability Modes at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J]. Hong-Li REN,Fei-Fei JIN,Lianchun SONG,Bo LU,Ben TIAN,Jinqing ZUO,Ying LIU,Jie WU,Chongbo ZHAO,Yu NIE,Peiqun ZHANG,Jin BA,Yujie WU,Jianghua WAN,Yuping YAN,Fang ZHOU.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7(01)
  • [5] 湖北省夏季不同阶段强降水及其大气低频特征
    肖莺
    任永建
    杜良敏
    [J]. 气象, 2017, 43 (01) : 77 - 83
  • [6] 国家气候中心MJO监测预测业务产品研发及应用
    吴捷
    任宏利
    赵崇博
    张培群
    武于洁
    [J]. 应用气象学报 , 2016, (06) : 641 - 653
  • [7] 夏季MJO持续异常的主要特征分析
    严欣
    琚建华
    [J]. 大气科学, 2016, 40 (05) : 1048 - 1058
  • [8] MJO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的新事实
    任宏利
    沈雨旸
    [J]. 气象科技进展, 2016, 6 (03) : 97 - 105
  • [9]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李永华
    向波
    卢楚翰
    琚建华
    王娜
    [J]. 大气科学 , 2016, (02) : 437 - 450
  • [10] MJO ensemble prediction in BCC-CSM1.1(m)using different initialization schemes[J]. Ren Hong-Li,Wu Jie,Zhao Chong-Bo,Cheng Yan-Jie,Liu Xiang-Wen.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6(01)